老子(道德經)——學悟有得(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①,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④兮,其中有精⑤;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⑥。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⑦。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⑧。
【注解】
①孔:大,容:內容、內涵。
②恍惚:似有若無。
③象:指跡象。
④窈:深遠,冥:暗昧。
⑤精:指相對于物質的精神存在。此處是指宇宙博大之精神,而不是指人的精神。
⑥信:信息、驗信。
⑦甫:始:開始。眾甫:萬物之始源。
⑧以此:依據“道”的規律,觀察萬事萬物。
【譯文】
大“德”之內涵,是以“道”來決定的!暗馈边@個東西,是似有若無變化莫測的。惚啊恍啊,它里面卻存在著跡象;邪°卑,它里面卻存在著物質。深遠啊暗昧啊,它里面卻存在著博大之精神;這博大之精神是真實存在的,它里面有可驗證的信息。從現在追溯到古代,它的名字都沒有消失,從它那里來觀察萬物之始源。我怎么會了解萬物的變化規律呢?就是依據這個“道”。
【學悟有得】
本章內容可以看作是第14章的續篇,主要是論述大道的本體及其作用的。而這兩章又是對第四章所論述內容的有效補充。
老子首先直截了當提出,“大德”之內涵,就是根據“道”來決定的。接著又根據第14章所論述的內容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暗馈边@個東西,既是物體,又是似有若無,變化莫測的,被稱之為“恍惚”。然而在這個“恍惚”里面存在著“跡象”、存在著“實物”、存在著“精神”,還存在著可驗證的“信息”。最后老子則進一步強調了“道”的作用。他指出從現在可以追溯到古代,“道”的名字都沒有消失,依據它可以觀察萬物之始源。我是如何知道萬物之形態及其變化規律的呢,就是根據這個“道”。
在本章,老子首先提出了“德”的名稱。那么,什么是“德”呢?所謂“德”,實際上就是“道”顯現于萬物的作用。如果說,本章所指“跡象”、“物質”、“精神”和“信息”是“道”的內涵,則“德”就是“道”的外延。
綜觀《道德經》全文,“道”和“德”的關系應理解為:“道”是“形而上”的,“無名無形”;“德”是“形而下”的,“可以言狀”,無形的“道”,必須作用于“物”,其顯現的功能就是“德”;“道”是形成萬物的內在實質,而表現于萬物的屬性便是“德”;“道”是幽隱無形的,它在人生層面的顯現就是“德”。
老子(道德經)——學悟有得(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①則全,枉則直②,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③,多則惑④。是以圣人抱一⑤,為天下式⑥。不自見⑦,故明⑧;不自是⑨,故彰⑩;不自伐⑾,故有功⑿;不自矜⒀,故能長⒁。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⒂,豈虛言哉!誠全⒃而歸之。
【注解】
①曲:委屈。
②枉:彎。直:伸展。
③得:得益、受益。
④惑:困惑。
⑤抱:堅守、堅信。一:指“道”,即大道之規律。
⑥式:法則、規律。
⑦自見:固執已見。
⑧明:明察事理。
⑨自是:自以為是。
⑩彰:彰顯真理,明斷是非。
⑾自伐:自夸、自吹。
⑿有功:積累功德。
⒀自矜:自高自大。
⒁長:為人尊重的領袖,尊長。
⒂“曲則全”:委曲求全。
⒃誠:確實、誠然,全:概括。
【譯文】
委屈反而保全,彎曲反而伸展,低洼反而充盈,破舊反而立新,少取反而得益,貪多反而落空。所以,圣人用“道”的規律來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不固執已見,因此能察明事理;不自以為是,因此能明斷是非;不自夸自耀,因此能積累功德;不自高自大,因此能成為尊長。因為不與他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人所說“委曲求全”之話,怎么會是空話呢!確確實實是為人處世良訓之概括和歸結。
【學悟有得】
本章所講的主題是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老子在這里進一步論述了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的相互轉化和矛盾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告誡人們要“去妄”、“不爭”。
老子首先引用了六對相互對立的矛盾,來說明統一體中的對立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例如:委屈反而保全,彎曲反而伸展,低洼反而充盈,破舊反而立新,少取反而獲益,貪多反而落空。
老子認為,有道之人就是認識和掌握了這種對立統一且相互轉化的辯證規律,簡稱為“圣人抱一”(也就是圣人得“道”),并能將這個規律(即“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
接著老子又列舉了幾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能相互轉化,從而進一步論述了人們的“知”和“行”的關系。例如,只有不固執己見,才能明察事理,只有不自以為是,才能明斷是非,只有不自夸自耀,才能積累功德,只有不自高自大,才能長久不衰。
這里所列舉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等其實都是指人們“不爭”、“去妄”的具體表現。因此,老子在最后得出結論,只有明悟“不爭”之道理,真正做到謙下不爭、無私奉獻的人,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并且還告誡人們,古人所講的“委曲求全”的道理,不是空話,而是人們為人處世的良訓之總結。
(朱遠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