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學悟有得(第十九章)
【原文】絕智棄辯①,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②,盜賊無有。此三者③,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⑤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⑥無憂。
【注解】
①智:此處指狡智學說。辯:巧辯。
②巧:投機取巧,利:牟取暴利。
③此三者,以上三個方面的話
④屬:歸往、向往,歸屬。
⑤見:顯現,表現。
⑥學:禮教之說。絕學:抵制禮教的文化灌輸。
【譯文】
拋棄狡智學說和巧辯,人民才會得到百倍利益;杜絕偽裝和奸詐,人民才會恢復真心的孝慈;抑止巧取豪奪的社會風氣,這樣才會使搶劫和偷盜行為消失。以上三個方面作為文告寫下是不夠的,所以,還要使人民內心有所向往。真正做到心身常凈而保持純樸,減少私心而少有欲望,制止異化之學的灌輸順其自然才無憂愁。
【學悟有得】
本本章實際上就是第18章的續篇,其內容也與第三章大致相同,主要是論述治國之道。
針對第十八章所指出的,如果“失道”,則會給社會帶來的危害,老子在本章則提出幾項治國主張。
一是只有拋棄狡智之學說的巧辯,人民才會得到百倍的利益;
二是只有杜絕偽善之人的奸詐,老百姓才會恢復真心的孝慈;
三是只有抑止巧取豪奪和牟取暴利的社會風氣,這才會使搶劫和偷盜行為消失。
老子還認為,以上三個方面只是作為文告寫下來這是不夠的,所以,還要使人們內心有所向往、有所歸屬。真正做到遵道而行,心身常凈而保持淳樸,減少私心而少有欲望,制止異化之學的灌輸順其自然才無憂愁。
本章說明:前面幾句話,通行本表述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根據陳鼓應先生考證郭店簡本應為“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故從。
老子(道德經)——學悟有得(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與訶①,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②?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猗,其未央④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⑤,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⑥;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⑦;累累⑧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⑨,而我獨頑且鄙。吾獨異于人,而貴食母⑩。
【注解】
①唯:恭維、唯諾。訶:叱責、呵斥。
②相去若何:意為“相距有多大”?與“相去幾何”意同。
③荒兮:渺茫。
④未央:無邊無際,指宇宙時空。
⑤太牢:指豐盛的筵席。古時祭祀用牛、羊、豬三牲稱為“太牢”,只用豬、羊祭祀,則稱為“少牢”。
⑥未兆:沒有表情,無動于衷。
⑦孩:同“咳”,嬰兒笑。
⑧累累:疲倦的樣子。
⑨有以:有所施展。
⑩食母:養育之母的意思,指滋養萬物的大道。
【譯文】
恭維與呵斥到底有什么差別?善良與丑惡到底相距有多少?人們所畏懼的是眾言可畏,不可不從。茫茫時空啊,浩瀚無際沒有盡頭!大家都興高采烈,像參加盛大宴會,又像春游登上高臺;只有我保持淡泊,沒有追求欲望的念頭。渾渾沌沌!像嬰兒一樣不會表達情感;疲倦無力啊,好像游人還沒找到歸宿之地。眾人都有多余之物,而唯獨我卻一身空無。我真是副愚人的心理!世間之人都好像清清楚楚,而唯獨我看起來像昏昏沉沉;世間之人都好像明明白白,而唯獨我看起來像糊里糊涂。眾人都有所施展,而我卻愚頑并且鄙陋策拙。我唯獨有別于眾人的優勢是,獲得了最可貴的自然大道。
【學悟有得】
本章是老子以抒情寄志的散文詩的形式,展示出一個求道者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的內心世界。
老子以設問的手法開門見山提出了兩個問題,表白了他對時局的看法及其內心沖滿的矛盾!肮ЬS”與“呵斥”有什么差別?“善良”與“丑惡”又相距多遠?
接著又提出,既然世人為爭名逐利,為榮辱得失已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改變,而是非不清、好壞不分已成為人們的常態。作為一個有道者要對抗世俗輿論的壓力,要勸告人們接受“道”的真理,是何其之艱難!然而,面對現實的無奈,面對理想的受挫,面對社會的壓力,并沒有使一個有道者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反而,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思想先驅為追求真理,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偉大精神和高尚情操。
有道者常常心懷宇宙之博大,更知世俗之渺小,世俗“寵辱若驚”,有道者淡泊名利;世俗物欲橫流,有道者始終清廉;世俗貪圖享樂,有道者保持淳樸。
因此,老子在本章最后很欣慰地指出,一個求道者區別于世人的最大優勢,就是獲了最可貴的自然之道!本章實際上暗示了老子離周西行的原因之一。
(朱遠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