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食譜背后的“種子獵人”
番薯、洋蔥、胡蘿卜……這些單憑名字就可以看出源自國外的食材,早已成為中國老百姓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而柑橘、水蜜桃、獼猴桃……這些在世界各地普遍種植的水果,均原產自中國?梢哉f,現今任何一個地方的食譜都不是“土生土長”的,都是在與外界的互通有無中形成的。人類食譜有過哪些融合經歷?近讀美國作家丹尼爾·斯通所著《食物探險者》一書,他把筆墨聚焦于100年前的美國,可以從中一窺人類食譜互融史,及其背后的“種子獵人”。
19世紀末,美國植物學家戴維·費爾柴爾德,游歷50多個國家,將18000多種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引進美國,并由此改變美國人飲食結構的故事。歐洲的無籽葡萄、南亞的芒果、南美洲的鱷梨、中國的水蜜桃,這些已在美國安家落戶的食物,都是他憑借一己之力引進的。不僅如此,推動美國棉紡產業興起的埃及棉花,點綴華盛頓街區的日本櫻花,也有賴于他的堅持和努力。
在中東最大城市之一的巴格達,費爾柴爾德搜集了數百顆海棗和一些海棗樹根。這些海棗進入美國后,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新興產業,提振了當地經濟;在印度孟買,他雇傭一群孩子吃掉了100多個芒果,然后把果核放進一小筐濕炭灰中,運抵美國后豐富了芒果品種;在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奎達市,他找到了一種果實更大、口味更好的油桃,此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奎達油桃都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油桃品種。
每一次深入異域,費爾柴爾德都像一個腦子里裝滿了好奇的孩子。在熱帶地區,他看到一株虎頭蘭花樹開了上千朵橘黃色的花兒,每一朵花都無比精美、生機勃勃;他首次撥開山竹果紫色的果皮時,受不了那奇異氣味;首次嗅到榴蓮的味道時,感覺糟糕到了極點。他徒步穿越棕櫚藤叢,帶刺的纖鞭粘在裸露的皮膚上,癢痛難耐,卻絲毫也阻擋不了他前行的腳步、探尋的目光。
漫長的航行中,費爾柴爾德最喜歡詢問同船乘客的問題是:“你吃過的最好水果是什么?”他會如饑如渴地記錄下來。有次,中國的一位公使夫人給他提到了楊梅和龍眼,由于這次交談,美國佛羅里達州后來種植了這兩種水果。
在剛結束了封建王朝的中國,很多事情都讓費爾柴爾德感到驚奇。店鋪遮陽棚下掛著活蹦亂跳的雞,空氣中飄蕩著米飯、海草、蒸菜的氣味,樹上掛滿了桃子和枇杷。一天晚上,他問炒雜碎里爽脆的白色扣狀物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荸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水生蔬菜。他把一些荸薺寄回美國南部,可惜的是,由于種植不便等因素,美國人并沒有如其所愿進一步推廣。
費爾柴爾德在中國的最大收獲,是發現了品質更優的水稻,他向華盛頓寄回六種水稻樣本,在美國均生長良好。費爾柴爾德先后兩次進入中國,他的得意門生弗蘭克·邁耶更是在中國待了數年,直到死后葬在上海的一處公墓里。
在國外搜尋食物新種類的歷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場真正的探險之旅。書中提到費爾柴爾德曾差點掉進萬丈深淵,染上嚴重的疫病,被拘捕在小島上……這些情節酷似一個個電影鏡頭。有一次,他踏足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跑到半山腰,確信沒人追蹤后,才從驢背上下來。果實發黃的果林引起了他的注意——是香櫞樹林。他沖了進去,一邊左右回頭張望,一邊下蹲到泥土地上。然后,他從樹上折了四根長著嫩芽的枝條,揣進胸前的暗口袋里。這些插條將來會長成新的果樹,這樣,科西嘉島的香櫞樹就會被移植到美國的土地上。接著,他從樹枝上摘了三個小小的香櫞果。如果插條不能成活,這些香櫞果里的籽也許會長成果樹。
“在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生長著大多數植物,絕大多數昆蟲,大部分奇異、危險、令人興奮的四足動物……依我看,不努力節省開支,以便以某種方式去看看熱帶地區的人,無異于永遠也攢不下足夠的錢,以便能去看場馬戲的男孩!边@個環球旅行的植物學家,在長途跋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時代在進步,各式各樣的食材也在融合中得以更好發展。無論面對簡單的一日三餐,還是難得的一席珍饈,我們都應該懷揣敬畏之心,感恩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感恩先人們的不懈努力。
(劉學正)
|